驰越教育官网_驰越教育怎么样_驰越教育十年专注青少年叛逆厌学等

不想毁了孩子,就别给孩子“贴标签”!

来源:驰越教育     |     关注次数:3205

人一旦被贴上每种标签,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,这就是“贴标签效应”。

 

1973年,心理学家克劳特做了这样一个实验:

 

他要求人们进行慈善捐款,给捐了款的人贴上“慈善”的标签,没捐款的人贴上“不慈善”的标签,还有一部分人则没有贴标签。然后,又再次要求人们捐款。这次他发现,那些贴了“慈善”标签的人捐款更加积极,数额比第一次捐款的数额多;而那些贴了“不慈善”标签的人则更加不愿意捐款了,另外一部分没有贴标签的人,行为则没有明显的变化。

 

这个实验就很好的体现了贴标签效应:被贴上标签的人,会根据标签上的内容作出自我印象管理,调整自己的言行,使自己更符合标签上的内容。

 

而在家庭教育中,贴标签效应依然适用。

 

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优秀。

 

但孩子正处于身心不断成长的时期,有时自我认知受限于阅历,难免会出现错误。

 

这个时候,有的家长就会用一些形容词语去评价孩子。

 

例如“坏孩子”、“好懒”、“真笨”、“听不懂说话”、“磨蹭”、“爱惹事生非”等等……

 

而孩子这个时候缺乏明确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,对于家长的“标签”,他们往往是被动的接受。

 

而且无论标签是好是坏,他们都是全盘接受的,这强烈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认同。

 

说这些话的家长也许是一时心直口快,但他们意识不到在潜移默化中这些“标签”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伤害。

 

倘若这些标签在孩子的身上不断被强调,就会成为孩子对自己的固有认知,影响他们一辈子。

 

贴上标签容易,撕下标签难。

 

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,对于自我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别人的评价。

 

当家长给孩子贴上“成绩差”、“笨蛋”、“胆小鬼”等标签的时候,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其消极的暗示。

 

孩子没有这方面的“免疫力”,所受到的影响会比大人被贴标签更加严重。

 

这种暗示会像个魔咒一样跟随着孩子,即便孩子原本并不是那个样子,在这种负面暗示下,也会真的朝着那个方向去发展。

 

就比如说,如果家长一直对孩子说“你真的很笨,不是读书的料”,孩子就真的可能会放弃学业、放弃努力,破罐子破摔,来印证家长给他贴的“标签”。

 

因此,家长一定要尽量避免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,尤其是给孩子贴负面标签。

 

也许孩子本身并没有那么糟糕,只是家长想要鞭策孩子,让孩子更好。

 

但给孩子贴了标签,就是无形中给他们的人生设了限,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像标签所指的那种人。

 

如果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,应该就事论事,温和耐心地指出孩子具体行为是不恰当的,让孩子明白后果,并给予建议。

 

而不是任性、放纵地指责孩子的人格和品质。

 

只有不把孩子固定在某个标签中,孩子才会有无限可能。

 

才能追寻自己想要的道路,在独属于他的蓝天中自由翱翔。